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說青海
再現明清壁畫的高光時刻
——記歸國返鄉(xiāng)臨摹補繪瞿曇寺壁畫的劉觖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辛 茜
發(fā)布時間:2024-01-12 09:55:23
編輯:趙婕

  2023年2月22日,歸僑畫家劉觖,完成了青海瞿曇寺回廊壁畫長卷的臨摹、復制、補繪。這一天,陽光強烈,足以讓冬日的高原變得溫暖如春,望著彤紅的日光,劉觖長長地舒了口氣。

  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親題敕賜寺額的皇家寺院瞿曇寺,是一座以釋迦牟尼古姓氏命名,藏漢文化融合的寺院,也是中國西北保存完整、規(guī)模宏闊、文物豐富、質量精粹的明代官式建筑群,因寺內的隆國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前身奉天殿出自一個藍本,被譽為“高原小故宮”。其中,明清時期的回廊壁畫,被世人贊譽為“前有敦煌,后有瞿曇”的驚世之作。

  夏日,細雨中的古城西寧清涼宜人,沿著筆直的高速公路,筆者很快便乘車來到劉觖的工作室。寒暄過后,這位中等個頭,被生活磨礪、藝術熏陶后,目光深邃的畫家,在我們敬佩的目光中敞開了心扉。

凝神觀摩瞿曇寺壁畫,劉觖為明清壁畫高超的藝術水準而嘆服。
馮遠先生在欣賞劉觖臨摹的瞿曇寺壁畫。

  一

  1983年,劉觖離開故鄉(xiāng)青海,就讀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畢業(yè)后他留在了山東,卻沒有從事畢業(yè)分配的工作,而是在齊魯文化厚重的濟南市,從事高原題材的繪畫創(chuàng)作。那幾年,改革開放的浪潮不斷沖擊、拓展著中國美術人的視野,藝術家的個性風格得到極大拓展。因多次去西藏采風,劉觖把收集到的涉藏地區(qū)藝術品帶回濟南,開辦了“藏漢屋”陳列室,以青藏高原自然、文化資源為給養(yǎng),開始了融入他內心世界的繪畫與創(chuàng)業(yè)生涯。

  五年后,劉觖回到青海,和幾個人去了可可西里,幾經風餐露宿、生死考驗后,見到了散落在荒原上的野牦牛頭骨遺骸。欣喜若狂的他,撲上去與這亙古不滅的魂靈相擁,內心激蕩著對這片少有人踏足的荒野,世界屋脊野性之美無盡的熱愛與感慨。1992年金秋,中國美術界最高學府中央美術院美術館舉辦的劉觖“青藏獸顱藝術展”轟動了京城藝術界,朱乃正院長題寫了展覽名稱,中央電視臺以“走向現代都市生活的高原象征”為題進行了專題報道。一股來自青藏高原的自然美、野性美,給都市人帶來了沖擊,也奠定了劉觖“高原藝術家”的稱號。為此,韓美林先生特為他題寫“風塵大蟲”,勉勵他的勇氣與魄力。

  此后,劉觖先后在濟南、北京開設繪畫工作室、藝術酒吧,把青海高原獨特的民間工藝唐卡、藏毯、掛毯、皮革皮藝制品、銀飾、金屬器皿、堆繡、雕塑等介紹給國人,而他本人嫻熟的皮革編制手工技藝,更是吸引了眾多名人、藝人前來欣賞,很多人來到酒吧,是為了得到他親手制作的手工皮帽、圍巾、皮衣。

  有一天,來了位名叫黃和祥的客人,非常喜歡劉觖的手工制作和藏文化特色鮮明的繪畫作品。黃先生就職于香港某公司,認為劉觖獨特的藝術理念和高超的手工技藝十分適合在國外發(fā)展,便邀請劉觖及其合作者去國外發(fā)展。經過與黃先生幾番接觸,劉觖同意了他的推薦,并很快辦好手續(xù)前往新西蘭。在新西蘭的18年,劉觖繼續(xù)深造,攻讀藝術碩士學位,并多次前往尼泊爾、印度、不丹、錫金等地學習,確立了他以青藏高原山水人物風情為母體,吸收非洲、古代埃及壁畫,新西蘭毛利繪畫、雕刻藝術元素,西方表現主義藝術思想,具有國際視野的繪畫創(chuàng)作方向及風格,其作品通過國際大展、個人巡回展、華人國會藝術展產生影響,成為大洋洲極具辨識度的華人藝術家。同時,他不斷收集散落于尼泊爾、印度、不丹、錫金的來自中國青藏高原的藝術品,在新西蘭創(chuàng)辦了“青藏高原文化博物館”。

劉觖在瞿曇寺寫生。
劉觖帶領團隊繪制巨幅壁畫作品。這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藝的傳承,也是向古代畫師的致敬。

  二

  2014年,人到中年的劉觖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國,在國家畫院盧禹舜工作室研究高原山水畫。兩年后,他回家鄉(xiāng)青海采風,海東地區(qū)的卓倉藏族朋友邀請他“去瞿曇寺看看”。不想,這一看,他就再也“走不動了”。

  那是一個吉祥的日子,背依羅漢山,面臨崗子溝河的瞿曇寺默默矗立,風和日麗的晴空下,白雪覆蓋的大山純凈空靈。進得瞿曇寺,殿堂、碑亭、鼓樓,布局對稱,裝飾幽雅,宛若精巧故宮,他的心仿佛被重重敲擊。接下來,當他看到院墻之上徐徐延展的精美壁畫,更是激情蕩漾、情難自禁。他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細細端詳著起自隆國殿右側,以佛像和裝飾畫為主要內容的彩色壁畫,不禁為古代藝術家凝聚高原山水精氣,蘊含青綠山水畫之極高造詣的精湛技藝所折服。特別是繪制于明清兩代,僅存四百多平方米,描繪佛祖釋迦牟尼故事的回廊壁畫中,靜寂天然的日月、星辰、云雨、山川、樹木、花卉,天真純樸、形象生動的人物、禽獸,層次分明的殿宇、亭臺、樓閣、用具、陳設、車輿、儀仗、兵器,場面宏大,技巧高超,而且壁畫與周圍建筑、環(huán)境無比和諧,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瞿曇寺壁畫共畫了36年,大多為宮廷畫家所作。這些來自江南的畫家,不僅把中國古代極為精細的畫風帶給了瞿曇寺,又在長期的繪畫過程中,受到敦煌壁畫和藏傳佛教壁畫影響,不拘以往以人物為主、裝飾性很強的壁畫特點,吸收同類宗教藝術養(yǎng)分、漢藏藝術精華,使壁畫中的山水風物優(yōu)雅自然,人物表情微妙自如,色彩清淡柔和,成就了一部融合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儒家藝術風格,代表中華壁畫藝術特色的藝術絕品之作,表現出創(chuàng)作者杰出的藝術才能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從專業(yè)角度講,凡學習人物繪畫的,盡可以在這些畫卷上學到繪畫人物的各種技巧,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豐碑。

  始于唐朝的中國青綠山水畫,至宋朝后期已經明顯衰落,而明清瞿曇寺壁畫委婉精致、優(yōu)雅脫俗的青綠山水畫風,仿佛青綠山水畫在明朝的一次復蘇,意味深長。更加可貴的是,創(chuàng)作出這一精彩之作的畫家,大多是宮廷派來的畫師,少部分來自民間,幾乎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也無緣名揚天下,只是懷揣理想信念,帶著希望和一顆虔誠仁慈之心,長年累月地在孤寂、枯燥、艱苦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用線條、色彩和情調勾勒著圣潔的圖畫。雖然歷經600余年,遇過火災、戰(zhàn)亂等劫難,卻因繪制顏料為傳統(tǒng)礦石,仍然鮮艷奪目。

  常年探索高原畫風的劉觖意識到,驚現眼前的壁畫,不單是祖先留給青海后人的繪畫遺產,還是他苦苦追尋多年,青海畫家需要傳承的繪畫衣缽和法脈。頓時,回廊之上如天工所繪的優(yōu)美線條,像一道光穿透600多年的時光,照在他的心上。

  他暗自喟嘆,瞿曇寺能保存下來,真是萬幸,但由于歲月侵蝕,墻面上灰泥和草泥剝離,部分畫面起鼓、剝落受損,回廊壁畫的色澤在風沙打磨下變得單薄脆弱,更何況氣候變化、地震山洪等意想不到的災難,很有可能讓瞿曇寺壁畫面臨消失的那一天。而且瞿曇寺壁畫手稿并未傳世,600多年來不見一個副本。劉觖在國外生活多年,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看到過帶墻皮被挖走的中國古代壁畫,憤懣之情難以言說。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思考,在查閱資料、學習考證后,他作出了一個連他自己都吃驚的決定:臨摹、復制、補繪瞿曇寺回廊得以幸存的400多平方米的壁畫,以畢生所學再現明代宣德年間回廊壁畫的高光時刻,為中華民族留下這一珍貴的文化遺跡。

心摹手追,與壁畫原創(chuàng)者進行精神上的對話。
劉觖在他臨摹繪制的巨型壁畫前。

  三

  劉觖毅然關掉自己在北京宋莊2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只帶著畫具回到青海,在離瞿曇寺最近的一家農舍租了間簡陋的房子,一頭扎進寺院靜心臨摹回廊壁畫。一年中,他別無所求,帶上幾個燒餅、一瓶水,一畫就是一天;乩葹榘肼短欤甙嗽逻好,其他月份,陰冷的穿堂風讓人瑟瑟發(fā)抖、難以忍受。冬日嚴寒,雙腳生疼,手凍得紅腫僵硬無法握筆。但是,他心中那顆執(zhí)著于藝術,保護傳承中國古代優(yōu)秀壁畫,讓后人一睹瞿曇寺壁畫真容的癡心一直在不停地燃燒。

  一年后,壁畫的線描在瞿曇寺臨摹完成,聽說此事的青海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聘他為客座教授,并提供了一間工作室。為了加快繪制進度,劉觖面向社會招募畫家,培養(yǎng)弟子,組成六人參與協助的團隊,分頭填色、勾線、暈染。同年,劉觖作為人才被引進海東工業(yè)園區(qū),有了寬敞的工作室,較好的生活條件。為了支付畫家、學生工資,購買繪畫所用顏料、材料,他不得不賣掉自己在新西蘭的住房,用來籌集壁畫繪制需要的資金。原計劃三年完成壁畫繪制,不料,在還原壁畫原貌,復原殘破、剝落部分的過程中,遇到了無從參考原畫資料的問題。為盡可能接近原作,他又踏上了查閱資料、研究分析、實地觀摩類似壁畫,收集資料、反復推敲的漫漫征途。經過一稿又一稿的認定,最終達到了與原壁畫無縫連接的完美效果。

  時間就這樣一年年過去了?上驳氖牵臅r七年、總投入1700多萬元的壁畫臨摹補繪作品,最終以高3米、長150米、原壁畫1∶1尺幅的規(guī)模,驚現于世。試想,作為一名成就斐然的中年畫家,如此傾囊而出、嘔心瀝血、耗費七年時光,究竟何意?每當大筆現金投入于壁畫臨摹補繪,自己卻還在租房,沒有一間安穩(wěn)的家舍時,內心的彷徨與掙扎該有多么激烈?

  2021年,青海海東河湟文化博物館建成,劉觖臨摹繪制的瞿曇寺壁畫經海東河湟文化博物館收藏部門認可后,決定永久收藏展覽。由于博物館需要高九米、寬五米的畫幅,劉觖又帶領團隊夜以繼日趕繪完成了四幅精美的瞿曇寺壁畫,成為博物館最具觀賞力的藏品。

  2023年8月,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先生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里先生專程來瞿曇寺,由劉觖陪同講解瞿曇寺的歷史文化和壁畫,觀看劉觖臨摹補繪的瞿曇寺壁畫,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也許,劉觖余生,就是回到家鄉(xiāng)來完成這樣一件神圣的使命,也許在藝術家充滿幽秘幻想、精神生命的道路上,沒有停息駐足之點,偉大的藝術時代一定醞釀著神致活潑的藝術形象。此刻,瞿曇寺回廊之上的壁畫,同樣回答了筆者的疑問。瞿曇寺壁畫是一個背景華麗、美輪美奐的世界。色彩配合線條,線條配合故事。一邊拓展美感,一邊促使所有栩栩如生。劉觖的選擇和決絕令人敬佩,多年的努力、精心描摹,完成的不僅是他個人藝術生命的延長,更表達了他對這個令人心魂蕩漾的藝術世界的崇敬。

  七年間,除了帶著六位學生專注于壁畫臨摹補繪,他還繪制、編撰了《瞿曇寺壁畫》一書,同時對壁畫傳統(tǒng)繪制方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技術、設備、顏料使用方面的改進和研發(fā),獲得了八項國家專利。如今,他已獲得國家出版項目資金的扶持,正在與廣東出版社合作《瞿曇寺壁畫與藏傳佛教融合的樣本研究》一書的出版工作。

  午后,柔和的光線照在劉觖被藝術浸染的臉上。畫面上,菩提樹下,疲憊的母親生下了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睜開慧眼,緩緩移動,走出了七步,步步生蓮,寸寸生輝。放眼遠眺,層巒疊嶂,翹石危崖,蜿蜒的幽谷,掩映于山容凝翠之中。瞿曇寺壁畫的美麗與安詳,隨畫卷徐徐展開,令云霞變幻、千態(tài)萬狀,讓人物傳神、惟妙惟肖。為了繪制瞿曇寺的壁畫,杰出的明清畫家,長期在青海高原生活,身心浸入這片土地,將釋迦牟尼在印度八個重要場所的故事以中國化的方式加以表現,并將高原山水意境的壯美與遼闊融入其中,這又是何等的不易。

  那么,對于一位走過風風雨雨的藝術家,渴望與迷戀的不就是宇宙生命中,悠長而深邃的人生感、藝術感嗎?

    本文圖片均由劉觖提供

推薦閱讀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屆五次全體會議召開
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
愛的集結號:巾幗有愛,溫暖重建
青海省開辦經營主體更便捷
"昆侖英才·高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項目擬入選名單
青海青新網絡傳媒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公告
推動全民健身,西寧市有“大動作”
省城東區(qū):冬日惠農暖民心 鄉(xiāng)村振興添活力
24H熱點
青海海東:中國人民警察節(jié) 他們仍心系災區(qū)
【回眸2023這一年·我眼中的西寧精彩】群眾的贊揚是...
臘月到,西寧商超年味濃
從一杯拉絲酸奶看“果洛好物”
復興號智能動車組首次駛上青藏高原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聆聽新...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38.7萬元!群加鄉(xiāng)首次分紅
致敬了不起的人民衛(wèi)士——青海各地舉行“中國人民...
【回眸2023】“小家醫(yī)”暖心守護牧民群眾“大健康”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一針一線,“繡”出幸福...
熱點圖片
青海海東:中國人民警察節(jié) 他們仍心系災區(qū)
青海海東:中國人民...
【回眸2023這一年·我眼中的西寧精彩】群眾的贊揚是對西寧公安最大的褒獎
【回眸2023這一年·我...
臘月到,西寧商超年味濃
臘月到,西寧商超年味濃
從一杯拉絲酸奶看“果洛好物”
從一杯拉絲酸奶看“...
復興號智能動車組首次駛上青藏高原
復興號智能動車組首...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聆聽新材料高質量發(fā)展的足音——西寧開發(fā)區(qū)高質量發(fā)展一線觀察之二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38.7萬元!群加鄉(xiāng)首次分紅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海】3...
致敬了不起的人民衛(wèi)士——青海各地舉行“中國人民警察節(jié)”慶;顒
致敬了不起的人民衛(wèi)...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再現明清壁畫的高光時刻
——記歸國返鄉(xiāng)臨摹補繪瞿曇寺壁畫的劉觖

青海日報
2024-01-12 09:5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再現明清壁畫的高光時刻
——記歸國返鄉(xiāng)臨摹補繪瞿曇寺壁畫的劉觖

青海日報
2024-01-12 09:5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再現明清壁畫的高光時刻
——記歸國返鄉(xiāng)臨摹補繪瞿曇寺壁畫的劉觖

  • 2024-01-12 09:55:23
  • 來源:青海日報

  2023年2月22日,歸僑畫家劉觖,完成了青海瞿曇寺回廊壁畫長卷的臨摹、復制、補繪。這一天,陽光強烈,足以讓冬日的高原變得溫暖如春,望著彤紅的日光,劉觖長長地舒了口氣。

  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親題敕賜寺額的皇家寺院瞿曇寺,是一座以釋迦牟尼古姓氏命名,藏漢文化融合的寺院,也是中國西北保存完整、規(guī)模宏闊、文物豐富、質量精粹的明代官式建筑群,因寺內的隆國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前身奉天殿出自一個藍本,被譽為“高原小故宮”。其中,明清時期的回廊壁畫,被世人贊譽為“前有敦煌,后有瞿曇”的驚世之作。

  夏日,細雨中的古城西寧清涼宜人,沿著筆直的高速公路,筆者很快便乘車來到劉觖的工作室。寒暄過后,這位中等個頭,被生活磨礪、藝術熏陶后,目光深邃的畫家,在我們敬佩的目光中敞開了心扉。

凝神觀摩瞿曇寺壁畫,劉觖為明清壁畫高超的藝術水準而嘆服。
馮遠先生在欣賞劉觖臨摹的瞿曇寺壁畫。

  一

  1983年,劉觖離開故鄉(xiāng)青海,就讀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畢業(yè)后他留在了山東,卻沒有從事畢業(yè)分配的工作,而是在齊魯文化厚重的濟南市,從事高原題材的繪畫創(chuàng)作。那幾年,改革開放的浪潮不斷沖擊、拓展著中國美術人的視野,藝術家的個性風格得到極大拓展。因多次去西藏采風,劉觖把收集到的涉藏地區(qū)藝術品帶回濟南,開辦了“藏漢屋”陳列室,以青藏高原自然、文化資源為給養(yǎng),開始了融入他內心世界的繪畫與創(chuàng)業(yè)生涯。

  五年后,劉觖回到青海,和幾個人去了可可西里,幾經風餐露宿、生死考驗后,見到了散落在荒原上的野牦牛頭骨遺骸。欣喜若狂的他,撲上去與這亙古不滅的魂靈相擁,內心激蕩著對這片少有人踏足的荒野,世界屋脊野性之美無盡的熱愛與感慨。1992年金秋,中國美術界最高學府中央美術院美術館舉辦的劉觖“青藏獸顱藝術展”轟動了京城藝術界,朱乃正院長題寫了展覽名稱,中央電視臺以“走向現代都市生活的高原象征”為題進行了專題報道。一股來自青藏高原的自然美、野性美,給都市人帶來了沖擊,也奠定了劉觖“高原藝術家”的稱號。為此,韓美林先生特為他題寫“風塵大蟲”,勉勵他的勇氣與魄力。

  此后,劉觖先后在濟南、北京開設繪畫工作室、藝術酒吧,把青海高原獨特的民間工藝唐卡、藏毯、掛毯、皮革皮藝制品、銀飾、金屬器皿、堆繡、雕塑等介紹給國人,而他本人嫻熟的皮革編制手工技藝,更是吸引了眾多名人、藝人前來欣賞,很多人來到酒吧,是為了得到他親手制作的手工皮帽、圍巾、皮衣。

  有一天,來了位名叫黃和祥的客人,非常喜歡劉觖的手工制作和藏文化特色鮮明的繪畫作品。黃先生就職于香港某公司,認為劉觖獨特的藝術理念和高超的手工技藝十分適合在國外發(fā)展,便邀請劉觖及其合作者去國外發(fā)展。經過與黃先生幾番接觸,劉觖同意了他的推薦,并很快辦好手續(xù)前往新西蘭。在新西蘭的18年,劉觖繼續(xù)深造,攻讀藝術碩士學位,并多次前往尼泊爾、印度、不丹、錫金等地學習,確立了他以青藏高原山水人物風情為母體,吸收非洲、古代埃及壁畫,新西蘭毛利繪畫、雕刻藝術元素,西方表現主義藝術思想,具有國際視野的繪畫創(chuàng)作方向及風格,其作品通過國際大展、個人巡回展、華人國會藝術展產生影響,成為大洋洲極具辨識度的華人藝術家。同時,他不斷收集散落于尼泊爾、印度、不丹、錫金的來自中國青藏高原的藝術品,在新西蘭創(chuàng)辦了“青藏高原文化博物館”。

劉觖在瞿曇寺寫生。
劉觖帶領團隊繪制巨幅壁畫作品。這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藝的傳承,也是向古代畫師的致敬。

  二

  2014年,人到中年的劉觖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國,在國家畫院盧禹舜工作室研究高原山水畫。兩年后,他回家鄉(xiāng)青海采風,海東地區(qū)的卓倉藏族朋友邀請他“去瞿曇寺看看”。不想,這一看,他就再也“走不動了”。

  那是一個吉祥的日子,背依羅漢山,面臨崗子溝河的瞿曇寺默默矗立,風和日麗的晴空下,白雪覆蓋的大山純凈空靈。進得瞿曇寺,殿堂、碑亭、鼓樓,布局對稱,裝飾幽雅,宛若精巧故宮,他的心仿佛被重重敲擊。接下來,當他看到院墻之上徐徐延展的精美壁畫,更是激情蕩漾、情難自禁。他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細細端詳著起自隆國殿右側,以佛像和裝飾畫為主要內容的彩色壁畫,不禁為古代藝術家凝聚高原山水精氣,蘊含青綠山水畫之極高造詣的精湛技藝所折服。特別是繪制于明清兩代,僅存四百多平方米,描繪佛祖釋迦牟尼故事的回廊壁畫中,靜寂天然的日月、星辰、云雨、山川、樹木、花卉,天真純樸、形象生動的人物、禽獸,層次分明的殿宇、亭臺、樓閣、用具、陳設、車輿、儀仗、兵器,場面宏大,技巧高超,而且壁畫與周圍建筑、環(huán)境無比和諧,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瞿曇寺壁畫共畫了36年,大多為宮廷畫家所作。這些來自江南的畫家,不僅把中國古代極為精細的畫風帶給了瞿曇寺,又在長期的繪畫過程中,受到敦煌壁畫和藏傳佛教壁畫影響,不拘以往以人物為主、裝飾性很強的壁畫特點,吸收同類宗教藝術養(yǎng)分、漢藏藝術精華,使壁畫中的山水風物優(yōu)雅自然,人物表情微妙自如,色彩清淡柔和,成就了一部融合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儒家藝術風格,代表中華壁畫藝術特色的藝術絕品之作,表現出創(chuàng)作者杰出的藝術才能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從專業(yè)角度講,凡學習人物繪畫的,盡可以在這些畫卷上學到繪畫人物的各種技巧,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豐碑。

  始于唐朝的中國青綠山水畫,至宋朝后期已經明顯衰落,而明清瞿曇寺壁畫委婉精致、優(yōu)雅脫俗的青綠山水畫風,仿佛青綠山水畫在明朝的一次復蘇,意味深長。更加可貴的是,創(chuàng)作出這一精彩之作的畫家,大多是宮廷派來的畫師,少部分來自民間,幾乎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也無緣名揚天下,只是懷揣理想信念,帶著希望和一顆虔誠仁慈之心,長年累月地在孤寂、枯燥、艱苦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用線條、色彩和情調勾勒著圣潔的圖畫。雖然歷經600余年,遇過火災、戰(zhàn)亂等劫難,卻因繪制顏料為傳統(tǒng)礦石,仍然鮮艷奪目。

  常年探索高原畫風的劉觖意識到,驚現眼前的壁畫,不單是祖先留給青海后人的繪畫遺產,還是他苦苦追尋多年,青海畫家需要傳承的繪畫衣缽和法脈。頓時,回廊之上如天工所繪的優(yōu)美線條,像一道光穿透600多年的時光,照在他的心上。

  他暗自喟嘆,瞿曇寺能保存下來,真是萬幸,但由于歲月侵蝕,墻面上灰泥和草泥剝離,部分畫面起鼓、剝落受損,回廊壁畫的色澤在風沙打磨下變得單薄脆弱,更何況氣候變化、地震山洪等意想不到的災難,很有可能讓瞿曇寺壁畫面臨消失的那一天。而且瞿曇寺壁畫手稿并未傳世,600多年來不見一個副本。劉觖在國外生活多年,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看到過帶墻皮被挖走的中國古代壁畫,憤懣之情難以言說。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思考,在查閱資料、學習考證后,他作出了一個連他自己都吃驚的決定:臨摹、復制、補繪瞿曇寺回廊得以幸存的400多平方米的壁畫,以畢生所學再現明代宣德年間回廊壁畫的高光時刻,為中華民族留下這一珍貴的文化遺跡。

心摹手追,與壁畫原創(chuàng)者進行精神上的對話。
劉觖在他臨摹繪制的巨型壁畫前。

  三

  劉觖毅然關掉自己在北京宋莊2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只帶著畫具回到青海,在離瞿曇寺最近的一家農舍租了間簡陋的房子,一頭扎進寺院靜心臨摹回廊壁畫。一年中,他別無所求,帶上幾個燒餅、一瓶水,一畫就是一天;乩葹榘肼短,七八月還好,其他月份,陰冷的穿堂風讓人瑟瑟發(fā)抖、難以忍受。冬日嚴寒,雙腳生疼,手凍得紅腫僵硬無法握筆。但是,他心中那顆執(zhí)著于藝術,保護傳承中國古代優(yōu)秀壁畫,讓后人一睹瞿曇寺壁畫真容的癡心一直在不停地燃燒。

  一年后,壁畫的線描在瞿曇寺臨摹完成,聽說此事的青海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聘他為客座教授,并提供了一間工作室。為了加快繪制進度,劉觖面向社會招募畫家,培養(yǎng)弟子,組成六人參與協助的團隊,分頭填色、勾線、暈染。同年,劉觖作為人才被引進海東工業(yè)園區(qū),有了寬敞的工作室,較好的生活條件。為了支付畫家、學生工資,購買繪畫所用顏料、材料,他不得不賣掉自己在新西蘭的住房,用來籌集壁畫繪制需要的資金。原計劃三年完成壁畫繪制,不料,在還原壁畫原貌,復原殘破、剝落部分的過程中,遇到了無從參考原畫資料的問題。為盡可能接近原作,他又踏上了查閱資料、研究分析、實地觀摩類似壁畫,收集資料、反復推敲的漫漫征途。經過一稿又一稿的認定,最終達到了與原壁畫無縫連接的完美效果。

  時間就這樣一年年過去了。可喜的是,耗時七年、總投入1700多萬元的壁畫臨摹補繪作品,最終以高3米、長150米、原壁畫1∶1尺幅的規(guī)模,驚現于世。試想,作為一名成就斐然的中年畫家,如此傾囊而出、嘔心瀝血、耗費七年時光,究竟何意?每當大筆現金投入于壁畫臨摹補繪,自己卻還在租房,沒有一間安穩(wěn)的家舍時,內心的彷徨與掙扎該有多么激烈?

  2021年,青海海東河湟文化博物館建成,劉觖臨摹繪制的瞿曇寺壁畫經海東河湟文化博物館收藏部門認可后,決定永久收藏展覽。由于博物館需要高九米、寬五米的畫幅,劉觖又帶領團隊夜以繼日趕繪完成了四幅精美的瞿曇寺壁畫,成為博物館最具觀賞力的藏品。

  2023年8月,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先生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里先生專程來瞿曇寺,由劉觖陪同講解瞿曇寺的歷史文化和壁畫,觀看劉觖臨摹補繪的瞿曇寺壁畫,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也許,劉觖余生,就是回到家鄉(xiāng)來完成這樣一件神圣的使命,也許在藝術家充滿幽秘幻想、精神生命的道路上,沒有停息駐足之點,偉大的藝術時代一定醞釀著神致活潑的藝術形象。此刻,瞿曇寺回廊之上的壁畫,同樣回答了筆者的疑問。瞿曇寺壁畫是一個背景華麗、美輪美奐的世界。色彩配合線條,線條配合故事。一邊拓展美感,一邊促使所有栩栩如生。劉觖的選擇和決絕令人敬佩,多年的努力、精心描摹,完成的不僅是他個人藝術生命的延長,更表達了他對這個令人心魂蕩漾的藝術世界的崇敬。

  七年間,除了帶著六位學生專注于壁畫臨摹補繪,他還繪制、編撰了《瞿曇寺壁畫》一書,同時對壁畫傳統(tǒng)繪制方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技術、設備、顏料使用方面的改進和研發(fā),獲得了八項國家專利。如今,他已獲得國家出版項目資金的扶持,正在與廣東出版社合作《瞿曇寺壁畫與藏傳佛教融合的樣本研究》一書的出版工作。

  午后,柔和的光線照在劉觖被藝術浸染的臉上。畫面上,菩提樹下,疲憊的母親生下了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睜開慧眼,緩緩移動,走出了七步,步步生蓮,寸寸生輝。放眼遠眺,層巒疊嶂,翹石危崖,蜿蜒的幽谷,掩映于山容凝翠之中。瞿曇寺壁畫的美麗與安詳,隨畫卷徐徐展開,令云霞變幻、千態(tài)萬狀,讓人物傳神、惟妙惟肖。為了繪制瞿曇寺的壁畫,杰出的明清畫家,長期在青海高原生活,身心浸入這片土地,將釋迦牟尼在印度八個重要場所的故事以中國化的方式加以表現,并將高原山水意境的壯美與遼闊融入其中,這又是何等的不易。

  那么,對于一位走過風風雨雨的藝術家,渴望與迷戀的不就是宇宙生命中,悠長而深邃的人生感、藝術感嗎?

    本文圖片均由劉觖提供

作者 辛 茜
編輯:趙婕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