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鐵路工人劉立前在書畫的世界里找到了無窮的樂趣。公保安加/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退休后的劉立前在書畫世界里找到了無窮樂趣。作為一名在鐵路戰(zhàn)線奮斗了半輩子的老黨員,他對書法的癡迷,一如當年四海為家“走小路,修大路”時所胸懷的那股激情,那般火熱、又那樣純粹。
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幾十年,對于那段艱苦奮斗的歲月,73歲的劉立前依然記憶深刻。“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只要國家需要,只要能為國家建設(shè)出點力,工、農(nóng)、兵……每一個行業(yè),每一個人都一樣滿腔熱情。”
聆聽劉立前的講述,令人深刻感受到,流淌在他們血液里的那股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敢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jié)”的“兩路”精神一脈相承。
2002年,劉立前從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退休。退休前的三十多年里,他先后參與了鐵路基礎(chǔ)建設(shè)、抗震救災、鐵路房屋建設(shè)等工作,直到50歲,他的足跡遍布青海、陜西、河北等地的重要鐵路及其相關(guān)設(shè)施建設(shè)工地。
劉立前性格內(nèi)斂,但回憶起那段難忘的歲月,他一下子來了精神。講起和工友曾經(jīng)在工作、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時而爽朗地大笑,時而自嘲地搖頭,時而輕聲嘆息,那雙明亮的眼眸堅定如初……
對劉立前來說,最難忘的就是最艱苦的那段日子。
1972年,剛參加工作一年,年僅20歲的劉立前來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熱水鄉(xiāng)的荒野上,參與礦運鐵路專線建設(shè)。第一次來到高原,善變的天氣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上午晴空萬里,干得汗流浹背,午后就下起了雨夾雪,冷得人直打擺子。
就在那年冬天,同事的父親從外地出差到西寧,順便來到工地看望兒子。恰好那天下起大雪,當長途跋涉的父親踩著沒過膝蓋的積雪鉆進他們住的“地窩子”,看到里面的情景后眼眶早已濕潤,嘴里卻一再囑咐:“堅持,好好干。”
“先輩們爬冰臥雪,頑強拼搏才修通了青藏公路,同樣作為筑路人,作為后輩的我們也不能落后。”極端的環(huán)境和簡陋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反而讓劉立前和工友變得頑強樂觀,每天晚飯后太陽落山前短暫的時間里,摔跤成為最讓他們開懷的游戲。
1976年夏秋之交,從青海調(diào)動至陜西剛滿兩年的劉立前奉命跟著數(shù)千人的隊伍,前往河北省唐山市,投入抗震救災工作,他們的任務(wù)是為受災群眾修建震后臨時住房。
載著他們的火車從西安出發(fā)向東行駛。不知過了多久,在一陣交談聲中,睡眼惺忪的劉立前看到車窗外的景象:“到處殘垣斷壁,一片廢墟,看一眼窗外,就讓我們很多人紅了眼睛。”
“唐山人民沒房住,我們怎么辦?”
“干!干!干!”
在那片廢墟上,一場簡短卻令人熱血沸騰的動員會后,數(shù)千人的隊伍便投身于建設(shè)工地。直到1980年,劉立前又奉命參與“京秦電氣化鐵路線”建設(shè),在那里一干又是兩年。
“很多人在工作上惟一的宗旨就是‘搶進度,不服輸’,只要干得比別人多一點,不管多累都是快樂的。”作為一名筑路人,在每一次筑路的前沿陣地,劉立前和工友度過的每一天都是“累并快樂著”。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沒有一座大山能擋住筑路人的腳步,也沒有一條大河,能沖散筑路人的信念。1975年的一天,劉立前和同事開挖的隧道發(fā)生塌方,翻騰的塵土頃刻間吞沒了班組所有人,而和他一步之遙的副排長被這次事故奪去了年輕的生命。
“我們的工作是非常艱險的,但是為了開通這條路,沒有一個人畏縮不前。”悲慟過后,劉立前和工友整裝出發(fā),硬是在最短的工期內(nèi)打通了隧道;貞浧饋恚能清楚地講述年輕的自己和工友在隧道里工作的情景——身上背著12公斤炸藥,脖子上套著100米引線,兜里揣著100根雷管,成功炸掉隧道里堅硬的巖石……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真的吃了很多苦,但是細數(shù)自己參與建設(shè)的每一條鐵路,每一棟樓房,到現(xiàn)在都感到非常自豪。”劉立前說,“兩路”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里一個偉大的精神,70年前先輩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將川藏、青藏公路修到了拉薩,結(jié)束了西藏沒有現(xiàn)代公路的歷史。這一直激勵著交通人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甘當祖國交通發(fā)展的鋪路石,也必將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