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人物故事
【身邊的感動】七旬老人以愛御悲詮釋人間至情
——記2024年孝老愛親“青海好人”馬志蓮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尹耀增
發(fā)布時間:2025-01-14 07:44:32
編輯:馬燕燕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一場冬雪將浩門川裝點成銀色世界。銀裝素裹,玉樹瓊枝,美不勝收。眾人皆欣然出門欣賞雪后美景,然而馬志蓮卻全然無心于此。她滿心牽掛的是家中尚需照料的兒媳婦,還有操持了大半輩子的家。

  記者來到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北山鄉(xiāng)下金巴臺村。村莊屋舍儼然,家家戶戶升騰而起的裊裊炊煙,給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溫情。

  “丫頭,別一直躺著,起來活動活動。”

  “好的,阿媽。”

  看著兒媳婦馬新梅借助工具在屋里緩緩走動,馬志蓮滿是歲月痕跡的臉上,綻露出欣慰的笑容。

  76歲的馬志蓮,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單薄且佝僂的身體卻蘊藏著令人驚嘆的巨大能量�?匆娀馉t上落下的灰塵,拿起抹布輕輕擦拭干凈,家里被她收拾得一塵不染、規(guī)整有序。“現(xiàn)在她能下地活動,那些最艱難最苦的日子總算是熬過去了。”馬志蓮話語間不由有些哽咽。

  數(shù)月前,馬新梅在家人陪伴下到甘肅省張掖市一家醫(yī)院看病,“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去的,沒想到住了40天院,吃了幾副中藥后,腿部竟?jié)u漸有了知覺,腰也沒那么疼了。”回到家,從鄰居家借來一個工具,馬新梅扶著就可以下床走了。“婆婆哭了,我也哭了,沒想到臥床4年后還能重新站起來,這多虧了婆婆無微不至的照顧。”馬新梅感慨萬千地說。

  時光回溯到4年前,一次意外摔倒,讓馬新梅的腰部遭受重創(chuàng),雙腿瞬間失去知覺,從此只能被困于病床之上。家庭的重擔自此便壓在了馬志蓮的身上,可她卻從未有過絲毫怨言,只是默默地說:“日子總得繼續(xù)過,活兒也得干。”自那以后,馬志蓮每天6時起床,一直忙碌到晚上才能休息,因為年紀大的原因,別人一個小時能干完的活,她得三四個小時才能干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對臥病在床的兒媳婦,馬志蓮幫她穿衣服、洗臉、煎藥、喂飯、喝藥,及時清洗馬新梅換下的衣服。

  “這四年里,因為有了婆婆的悉心照料,我身上始終保持干干凈凈的。我嫁過來30多年了,婆婆一直把我當作親生閨女般照顧,哎,這輩子最虧欠的就是她了。”說到這里,馬新梅忍不住哽咽起來,擦拭著眼淚說:“我婆婆的命更苦,她這一輩子呀,就照顧別人了,本來可以像其他老人一樣安然享受晚年生活,但造化弄人,婆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如今只能和我相依為命,我作為兒媳婦真的很愧疚。”

  這句話,讓馬志蓮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中。她的故事還要從她的婚姻說起。

  “他是我的丈夫,是家里的頂梁柱,當時面對各種艱難險阻,我唯一能做的便是替他穩(wěn)穩(wěn)地撐起這個家,照顧好他。”佝僂著身體的馬志蓮回憶起丈夫時,眼里依然泛著淚花,塵封在內(nèi)心的往事歷歷在目。

  馬志蓮和丈夫因媒妁之言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妻和睦,隨著他們兩個兒子和女兒的出生,這個原本平凡的家庭充滿了歡聲笑語,洋溢著幸福的氣息。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丈夫所患的先天性疾病病情不斷加劇并惡化,盡管全家傾盡所有,四處求醫(yī)問藥,卻依然無力回天。最終丈夫因病癱瘓在床,幾乎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與精神重負,馬志蓮沒有退縮,毅然決然挑起了照顧丈夫的重擔。

  每天馬志蓮除了給丈夫喂飯喂水、端屎端尿,擦洗身子外,還會在天氣晴朗的時候背著丈夫出去曬曬太陽,緩解丈夫的心情。馬志蓮不僅要照顧患病的丈夫、操持瑣碎的家務,還要拉扯三個孩子,但她不離不棄,用愛撐起了一個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孩子逐漸長大,大兒子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嫁過來的馬新梅,不僅會在生活中盡力幫助馬志蓮,還會經(jīng)常和她聊天,加上政府將馬志蓮家納入精準扶貧戶,馬志蓮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眼看守得云開見日出,丈夫卻因病情加重,于2010年去世。丈夫的去世讓馬志蓮心力交瘁,但想到身后還有一個家,有孩子們,馬志蓮強忍著內(nèi)心的悲痛,選擇繼續(xù)堅強地挺下去。

  但多舛的命運并沒有放過她,2012年大兒子馬志軍因為遺傳患上了和父親一樣的病,癱瘓在床。家里頂梁柱的倒下,再次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兒媳馬新梅和馬志蓮相互扶持、彼此鼓勵,重新肩負起照顧馬志軍以及操持整個家庭的重擔。然而,過重的家庭負擔及心理壓力,導致馬新梅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但面對丈夫馬志軍的情況,馬新梅深知自己若去治病,將會產(chǎn)生高額的醫(yī)療費用,也因此,她遲遲邁不開去醫(yī)院治療的沉重腳步。

  2021年6月,厄運再次降臨在這個飽經(jīng)磨難的家庭,兒子馬志軍病情再次惡化,最終,救治無效,不幸去世。

  馬志軍的突然離世徹底擊垮了馬新梅,身體日益消瘦,精神萎靡不振。因一次意外摔倒導致她的病情更加嚴重,之后便臥床不起……

  一生坎坷,卻并未壓垮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的脊梁,她用那弱小且佝僂的身軀和勇敢堅毅的精神肩負起照顧一個家庭的千鈞重擔。

  堅強的馬志蓮常常這樣安慰自己:“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給我家評了低保,兒媳婦現(xiàn)在也能自己慢慢活動了,希望她的病情不要再加重,好好的,給我做伴,我就知足了。”這位年邁的老人,用樸實無華的話語,生動詮釋了什么叫做真摯深厚的“婆媳情”。

  常言道:“忠厚傳家遠,患難見真情”,馬志蓮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人間大愛,讓“愛”的定義變得生動鮮活。她那淳樸真誠的高尚情懷,感染教育了身邊的每一個人,成為十里八鄉(xiāng)學習的楷模,帶動了一方敬老孝親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與傳承。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省軍區(qū)黨委十四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你好,青�!本W(wǎng)絡短視頻比賽評選結果公示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任命名單
青海西寧:“訴事速辦”讓社情民意浮上來
西寧上榜2024中國藍天百強城市
24H熱點
一名“包工頭”的轉型之路
【中國夢 勞動美】點亮祁連畜牧業(yè)璀璨明天——記20...
“牛博士”就是牛?——記第五屆“青海榜樣”宋仁德
青海西寧:穿警服的社區(qū)副書記
讓“高原味道”飄滿直播間——走近“新農(nóng)人”系列...
青海果洛:駐村7年 他成了牧民群眾的親人
【身邊的感動】溫情守護“夕陽紅”——記2024年誠...
【中國夢 勞動美】青海大地上的匠心堅守——記2024...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第一書...
【致閃閃發(fā)光的我們】魏亞瓊:用傳統(tǒng)工藝展現(xiàn)青海風采
熱點圖片
青海省青少年女足隊冬訓出征
青海省青少年女足隊...
【迎接全省兩會特稿】青海奏響全域旅游最美和聲
【迎接全省兩會特稿...
【品味河湟文化】一寸高蹺一寸故事——“河湟文化”看西寧系列報道之二
【品味河湟文化】一...
西寧上榜2024中國藍天百強城市
西寧上榜2024中國藍...
青海:51名攀冰運動員大黑溝挑戰(zhàn)自我
青海:51名攀冰運動...
【歲末年初訪民生】跟著家庭醫(yī)生送醫(yī)上門
【歲末年初訪民生】...
【中國夢 勞動美】點亮祁連畜牧業(yè)璀璨明天——記2024年青海省勞動模范扎西塔
【中國夢 勞動美】點...
【平安建設在身邊】“馬背法庭”行走在黃河源頭
【平安建設在身邊】...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身邊的感動】七旬老人以愛御悲詮釋人間至情
——記2024年孝老愛親“青海好人”馬志蓮

青海日報
2025-01-14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身邊的感動】七旬老人以愛御悲詮釋人間至情
——記2024年孝老愛親“青海好人”馬志蓮

青海日報
2025-01-14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身邊的感動】七旬老人以愛御悲詮釋人間至情
——記2024年孝老愛親“青海好人”馬志蓮

  • 2025-01-14 07:44:32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一場冬雪將浩門川裝點成銀色世界。銀裝素裹,玉樹瓊枝,美不勝收。眾人皆欣然出門欣賞雪后美景,然而馬志蓮卻全然無心于此。她滿心牽掛的是家中尚需照料的兒媳婦,還有操持了大半輩子的家。

  記者來到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北山鄉(xiāng)下金巴臺村。村莊屋舍儼然,家家戶戶升騰而起的裊裊炊煙,給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溫情。

  “丫頭,別一直躺著,起來活動活動。”

  “好的,阿媽。”

  看著兒媳婦馬新梅借助工具在屋里緩緩走動,馬志蓮滿是歲月痕跡的臉上,綻露出欣慰的笑容。

  76歲的馬志蓮,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單薄且佝僂的身體卻蘊藏著令人驚嘆的巨大能量。看見火爐上落下的灰塵,拿起抹布輕輕擦拭干凈,家里被她收拾得一塵不染、規(guī)整有序。“現(xiàn)在她能下地活動,那些最艱難最苦的日子總算是熬過去了。”馬志蓮話語間不由有些哽咽。

  數(shù)月前,馬新梅在家人陪伴下到甘肅省張掖市一家醫(yī)院看病,“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去的,沒想到住了40天院,吃了幾副中藥后,腿部竟?jié)u漸有了知覺,腰也沒那么疼了。”回到家,從鄰居家借來一個工具,馬新梅扶著就可以下床走了。“婆婆哭了,我也哭了,沒想到臥床4年后還能重新站起來,這多虧了婆婆無微不至的照顧。”馬新梅感慨萬千地說。

  時光回溯到4年前,一次意外摔倒,讓馬新梅的腰部遭受重創(chuàng),雙腿瞬間失去知覺,從此只能被困于病床之上。家庭的重擔自此便壓在了馬志蓮的身上,可她卻從未有過絲毫怨言,只是默默地說:“日子總得繼續(xù)過,活兒也得干。”自那以后,馬志蓮每天6時起床,一直忙碌到晚上才能休息,因為年紀大的原因,別人一個小時能干完的活,她得三四個小時才能干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對臥病在床的兒媳婦,馬志蓮幫她穿衣服、洗臉、煎藥、喂飯、喝藥,及時清洗馬新梅換下的衣服。

  “這四年里,因為有了婆婆的悉心照料,我身上始終保持干干凈凈的。我嫁過來30多年了,婆婆一直把我當作親生閨女般照顧,哎,這輩子最虧欠的就是她了。”說到這里,馬新梅忍不住哽咽起來,擦拭著眼淚說:“我婆婆的命更苦,她這一輩子呀,就照顧別人了,本來可以像其他老人一樣安然享受晚年生活,但造化弄人,婆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如今只能和我相依為命,我作為兒媳婦真的很愧疚。”

  這句話,讓馬志蓮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中。她的故事還要從她的婚姻說起。

  “他是我的丈夫,是家里的頂梁柱,當時面對各種艱難險阻,我唯一能做的便是替他穩(wěn)穩(wěn)地撐起這個家,照顧好他。”佝僂著身體的馬志蓮回憶起丈夫時,眼里依然泛著淚花,塵封在內(nèi)心的往事歷歷在目。

  馬志蓮和丈夫因媒妁之言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妻和睦,隨著他們兩個兒子和女兒的出生,這個原本平凡的家庭充滿了歡聲笑語,洋溢著幸福的氣息。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丈夫所患的先天性疾病病情不斷加劇并惡化,盡管全家傾盡所有,四處求醫(yī)問藥,卻依然無力回天。最終丈夫因病癱瘓在床,幾乎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與精神重負,馬志蓮沒有退縮,毅然決然挑起了照顧丈夫的重擔。

  每天馬志蓮除了給丈夫喂飯喂水、端屎端尿,擦洗身子外,還會在天氣晴朗的時候背著丈夫出去曬曬太陽,緩解丈夫的心情。馬志蓮不僅要照顧患病的丈夫、操持瑣碎的家務,還要拉扯三個孩子,但她不離不棄,用愛撐起了一個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孩子逐漸長大,大兒子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嫁過來的馬新梅,不僅會在生活中盡力幫助馬志蓮,還會經(jīng)常和她聊天,加上政府將馬志蓮家納入精準扶貧戶,馬志蓮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眼看守得云開見日出,丈夫卻因病情加重,于2010年去世。丈夫的去世讓馬志蓮心力交瘁,但想到身后還有一個家,有孩子們,馬志蓮強忍著內(nèi)心的悲痛,選擇繼續(xù)堅強地挺下去。

  但多舛的命運并沒有放過她,2012年大兒子馬志軍因為遺傳患上了和父親一樣的病,癱瘓在床。家里頂梁柱的倒下,再次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兒媳馬新梅和馬志蓮相互扶持、彼此鼓勵,重新肩負起照顧馬志軍以及操持整個家庭的重擔。然而,過重的家庭負擔及心理壓力,導致馬新梅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但面對丈夫馬志軍的情況,馬新梅深知自己若去治病,將會產(chǎn)生高額的醫(yī)療費用,也因此,她遲遲邁不開去醫(yī)院治療的沉重腳步。

  2021年6月,厄運再次降臨在這個飽經(jīng)磨難的家庭,兒子馬志軍病情再次惡化,最終,救治無效,不幸去世。

  馬志軍的突然離世徹底擊垮了馬新梅,身體日益消瘦,精神萎靡不振。因一次意外摔倒導致她的病情更加嚴重,之后便臥床不起……

  一生坎坷,卻并未壓垮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的脊梁,她用那弱小且佝僂的身軀和勇敢堅毅的精神肩負起照顧一個家庭的千鈞重擔。

  堅強的馬志蓮常常這樣安慰自己:“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給我家評了低保,兒媳婦現(xiàn)在也能自己慢慢活動了,希望她的病情不要再加重,好好的,給我做伴,我就知足了。”這位年邁的老人,用樸實無華的話語,生動詮釋了什么叫做真摯深厚的“婆媳情”。

  常言道:“忠厚傳家遠,患難見真情”,馬志蓮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人間大愛,讓“愛”的定義變得生動鮮活。她那淳樸真誠的高尚情懷,感染教育了身邊的每一個人,成為十里八鄉(xiāng)學習的楷模,帶動了一方敬老孝親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與傳承。

作者 尹耀增
編輯:馬燕燕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