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丁永旺,生于1907年,1977年謝世。膝下無兒,只有兩個女兒。在父親14歲時,我們的爺爺過世,撂下奶奶、大娘娘、二娘娘和父親。迫于無奈,家里將16歲的大娘娘嫁給南城角的李家,將9歲的二娘娘給西大街的張銀匠家做了童養(yǎng)媳。因此,父親在15歲時就擔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擔,給別人家?guī)娃k紅白喜事,再打點零工。這樣苦熬,才能艱難維持娘兒倆的生活。后來南營坊的汪永昶看我父親老實勤快,便把他們在南門外的一畝多地租給了父親。于是,父親一面種地,一面打點零工,每年汪永昶家過冬的菜和洋芋都由我父親供給。一年四季無論刮風下雨,一天兩擔水,還有買煤等重活都是父親做。我母親氣不過,老埋怨說:“種著點你們的地,租子不少交,還啥重活都叫來叫去。”父親毫無怨言,還說:“不要緊啊,不是我們靠吃人家嗎?”汪永昶除了把地租給我們種以外,還把在南大街上的兩間鋪面也租給了父親經(jīng)營,只給人家撥份子(紅利)就行了。
由于我父親忠厚待人,雖說業(yè)主是汪永昶,但很多人都知道丁永旺的杠坊鋪。
“喜杠”
“喜杠”就是抬辦婚事的“喜轎”。當時我家有兩頂轎子,一頂是大紅緞子做的,做工比較豪華,這是有錢人家用的轎子。用八人抬,那就是民間俗稱的“八抬大轎”。也有十六人抬,就是兩撥人換著抬,那是因為轎子里面抬的是一對新人及一個壓轎娃。那時也興搭紅,給轎夫、吹鼓手腰里綁上紅帶子,有的是紅綢子,有的是紅布,這時候我父親一手叉腰,一手甩開,停一會兒喊一聲“閃個,閃個!”招來馬路兩邊好多看熱鬧的人,好不紅火!小娃娃們還喊:“哦,娶媳婦的過來了。”然后跟著轎子跑動看熱鬧。那時的舊俗,如有懷孕的婦女還得躲避,說是對孕婦不利。一般普通人家用的就是一頂紫紅呢子的轎子。這種轎子一般都是四人抬,吹鼓手也少,相應的租賃費也就少多了。只要是喜轎過來了,滿大街都是等著看熱鬧的人。記憶當中,那些吹鼓手和轎夫都是父親的好朋友,一有空閑就去麒麟公園“打平伙”,逢年過節(jié)也都是有來有往。
話說到這兒,父親有位朋友叫馬長壽,他家有三頂轎子,比我們家的還要豪華,接的都是大戶人家的活兒。但他沒有固定的轎夫和吹鼓手,于是他一有活兒就來叫父親,父親就帶上我們的轎夫和吹鼓手朋友前去幫忙。
“喪杠”
說起抬喪杠,人手及工具就簡單的多了。有的是八人抬,有的是六人抬,最簡單的也得四人抬。四人抬的也就是窮人家的“薄皮棺材”。像“喜喪”一般都是八人抬,并有吹鼓手。不過在過去,有些窮人家連一口“薄皮棺材”都買不起,更不要說準備抬埋錢。記得父親說過幾次:“哎喲,誰誰誰家里的男人歿了,撂下了老的老,小的小,東湊西湊的買了口薄皮棺材,夜來(即昨天)給我婆娘來又哭又說,沒錢抬埋,頗煩嘛不,我再叫上幾個人了抬埋,杠頭錢我開掉。孽障著,再向婆娘娃娃家的手里要啥錢哩!”正是因為父親為人厚道,幫了不少人家的忙,所以很多人家有了紅白喜事都會去父親的杠坊鋪。 (作者:丁秀蘭 丁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