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圖說青海
【百件文物說青!壳嚆~時代卡約文化弦紋銅鬲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黃志成
發(fā)布時間:2023-12-08 10:08:40
編輯:趙婕
本文圖片由青海省博物館提供

  鬲,是原始炊具的代表造型之一。鬲的造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三足,足上部肥大內(nèi)空、下部為錐足,這樣的造型主要為增加受熱面積,便于炊煮加熱。青銅鬲是中國青銅時代主要的炊食器之一,自商代早期開始出現(xiàn),春秋早中期大盛,戰(zhàn)國中期以后逐漸衰落,至秦漢時期完全絕跡,基本上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分布廣泛,東至山東龍口,西至青海西寧,北達內(nèi)蒙古寧城,南到江西新余。

  鬲有自名為“齋”,《說文解字》曰:“齋,黍稷在器,以祀者也。”即齋是盛黍稷用于祭祀,說明鬲主要來烹煮糧食作物。鬲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即烹煮肉類,且是小型動物,在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帶有殘留物的銅鬲可為證。如1976年陜西扶風云塘M20,共出土1鼎、1鬲、2簋、2爵、1尊、1卣八件容器,其中鬲內(nèi)有殘留的雞肋骨。1991年陜西涇陽高家堡戈國墓地M2,出土鼎、甗、簋、鬲、尊、卣、觶各1件,鬲腹殘留有獸骨和梅核二枚。

  1985年陜西藍田縣泄湖鎮(zhèn)發(fā)現(xiàn)西周時期的車馬坑,其中出土銅鬲、簋各1件和若干兵器和車馬器以及工具。銅鬲內(nèi)有雞肋骨兩根,鬲的底部有煙炱痕跡。出土一鬲一簋,鬲是炊器,簋是飪食器,在鬲的腹中發(fā)現(xiàn)動物骨骼,說明在這種情況下,銅鬲是作為銅鼎的功能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銅鼎用于烹煮犧牲以祭祀。這種情況在西周時期的墓葬中還有多次發(fā)現(xiàn),說明從西周早期開始至西周晚期,在一些中小型的墓葬中,銅鬲代替銅鼎,與簋形成食器組合。這也反映了西周用鼎制度的嚴格,在西周中晚期,鼎簋制度漸進成熟的背景下,銅鬲的地位還沒有上升到代表上中層貴族身份和地位的程度,下層貴族沒有使用銅鼎的權利,因此在墓葬中使用銅鬲來代替鼎。

  青銅鬲也可能使用在祭祀禮儀中,如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M251出土的伯矩鬲,高30.4厘米,口徑22.8厘米,束頸立耳、分檔袋足、有蓋,鑄銘文15字。頸部用扉棱分隔為六段,每段飾龍紋。三袋足均飾牛首,牛角翹出器表。蓋面飾兩個相背的翹角牛首,鈕由兩個相背的立體牛頭組成,是西周早期出土銅鬲最為華麗的一件。這件銅鬲沒有燒灼使用痕跡,制作又十分精美,不排除具有在祭祀禮儀中用于盛放食物的功用。

  青銅鬲還有另外一種社會功用,即作為媵器用于陪嫁。青銅鬲作為媵器,反映了當時兩姓間的關系。兩周時期同姓不婚,婚姻是維持兩姓間友好關系的重要手段。媵器是娘家對出嫁女子的贈送之物,即嫁妝,在媵器上鑄銘文,一來可以表達對出嫁女子的祝福,二來希望兩姓之間的永久相好。作為媵器的青銅器種類十分廣泛,有鐘、鼎、甗、簋、鬲、盨、簠、豆、敦、尊、壺、盤、盉、匜等。媵器是青銅器中比較獨特的一類,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

  出土于西寧市城北區(qū)鮑家寨的這件銅鬲,高21.9厘米,口徑20厘米,腹徑11.7厘米,質(zhì)地為青銅,侈口,略束頸,鼓腹,三袋形錐狀足,口沿置對稱立耳。頸部飾弦紋,分檔處飾人字紋,紋飾簡潔,線條稀疏?s文化中青銅容器的出現(xiàn),說明這一時期銅器已經(jīng)采用合范鑄造方法,鑄造技術達到了能夠鑄造空心容器的水平。目前在青海發(fā)現(xiàn)的青銅時代銅制容器十分稀少,此件銅鬲是罕有的珍品,胎體較薄,體積較小,便于攜帶,其鑄造技術具有原始青銅器的特點,時代大概在商代晚期,是商文化影響到青海地區(qū)的實物見證。

推薦閱讀
陳剛督導生態(tài)環(huán)保督察信訪舉報事項整改工作
中央生態(tài)環(huán)保督察典型案例整改工作專題會召開
青海門源:首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超市成立
祁連山國家公園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2023年度擬晉升高級政工師任職資格人員結(jié)果公示
省人大常委會公告 第十號 第十一號 第十二號
西寧:72家見習基地助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
西寧市湟源縣:加強教育培訓為鄉(xiāng)村振興添動能
24H熱點
省政府常務會議召開 吳曉軍主持
中央生態(tài)環(huán)保督查組向青海省交辦信訪舉報件52件
青海:以更有力措施抓好督察整改
全面加強巡視整改 扎實做好“后半篇文章”
青海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籌備工作第一次會議召開
結(jié)對幫帶推動“兩新”領域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青海21個試點林場達到"青海省現(xiàn)代國有林場"創(chuàng)建標準
我省西部計劃實施20年綜述
千里之外“云上放牧”
青海啟動水生野生動物科普宣傳月活動
青海實施裝配式圈舍成套設備農(nóng)機購置補貼試點工作
熱點圖片
海西黑獨山:大美無言的水墨丹青
海西黑獨山:大美無...
青海澤庫縣:暖心為民辦實事
青海澤庫縣:暖心為...
尖扎黃河特大橋傳來好消息
尖扎黃河特大橋傳來...
聚焦檢察職能 守護綠水青山
聚焦檢察職能 守護綠...
定紛止爭保安寧
定紛止爭保安寧
青海省各地深入開展“憲法進機關”活動
青海省各地深入開展...
擁抱“一帶一路”合作機遇 共筑高質(zhì)量發(fā)展之路——從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看青海高質(zhì)量對外開放
擁抱“一帶一路”合...
生態(tài)環(huán)保讓村莊變了模樣
生態(tài)環(huán)保讓村莊變了模樣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百件文物說青!壳嚆~時代卡約文化弦紋銅鬲

青海日報
2023-12-08 10: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百件文物說青!壳嚆~時代卡約文化弦紋銅鬲

青海日報
2023-12-08 10: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百件文物說青!壳嚆~時代卡約文化弦紋銅鬲

  • 2023-12-08 10:08:40
  • 來源:青海日報
本文圖片由青海省博物館提供

  鬲,是原始炊具的代表造型之一。鬲的造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三足,足上部肥大內(nèi)空、下部為錐足,這樣的造型主要為增加受熱面積,便于炊煮加熱。青銅鬲是中國青銅時代主要的炊食器之一,自商代早期開始出現(xiàn),春秋早中期大盛,戰(zhàn)國中期以后逐漸衰落,至秦漢時期完全絕跡,基本上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分布廣泛,東至山東龍口,西至青海西寧,北達內(nèi)蒙古寧城,南到江西新余。

  鬲有自名為“齋”,《說文解字》曰:“齋,黍稷在器,以祀者也。”即齋是盛黍稷用于祭祀,說明鬲主要來烹煮糧食作物。鬲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即烹煮肉類,且是小型動物,在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帶有殘留物的銅鬲可為證。如1976年陜西扶風云塘M20,共出土1鼎、1鬲、2簋、2爵、1尊、1卣八件容器,其中鬲內(nèi)有殘留的雞肋骨。1991年陜西涇陽高家堡戈國墓地M2,出土鼎、甗、簋、鬲、尊、卣、觶各1件,鬲腹殘留有獸骨和梅核二枚。

  1985年陜西藍田縣泄湖鎮(zhèn)發(fā)現(xiàn)西周時期的車馬坑,其中出土銅鬲、簋各1件和若干兵器和車馬器以及工具。銅鬲內(nèi)有雞肋骨兩根,鬲的底部有煙炱痕跡。出土一鬲一簋,鬲是炊器,簋是飪食器,在鬲的腹中發(fā)現(xiàn)動物骨骼,說明在這種情況下,銅鬲是作為銅鼎的功能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銅鼎用于烹煮犧牲以祭祀。這種情況在西周時期的墓葬中還有多次發(fā)現(xiàn),說明從西周早期開始至西周晚期,在一些中小型的墓葬中,銅鬲代替銅鼎,與簋形成食器組合。這也反映了西周用鼎制度的嚴格,在西周中晚期,鼎簋制度漸進成熟的背景下,銅鬲的地位還沒有上升到代表上中層貴族身份和地位的程度,下層貴族沒有使用銅鼎的權利,因此在墓葬中使用銅鬲來代替鼎。

  青銅鬲也可能使用在祭祀禮儀中,如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M251出土的伯矩鬲,高30.4厘米,口徑22.8厘米,束頸立耳、分檔袋足、有蓋,鑄銘文15字。頸部用扉棱分隔為六段,每段飾龍紋。三袋足均飾牛首,牛角翹出器表。蓋面飾兩個相背的翹角牛首,鈕由兩個相背的立體牛頭組成,是西周早期出土銅鬲最為華麗的一件。這件銅鬲沒有燒灼使用痕跡,制作又十分精美,不排除具有在祭祀禮儀中用于盛放食物的功用。

  青銅鬲還有另外一種社會功用,即作為媵器用于陪嫁。青銅鬲作為媵器,反映了當時兩姓間的關系。兩周時期同姓不婚,婚姻是維持兩姓間友好關系的重要手段。媵器是娘家對出嫁女子的贈送之物,即嫁妝,在媵器上鑄銘文,一來可以表達對出嫁女子的祝福,二來希望兩姓之間的永久相好。作為媵器的青銅器種類十分廣泛,有鐘、鼎、甗、簋、鬲、盨、簠、豆、敦、尊、壺、盤、盉、匜等。媵器是青銅器中比較獨特的一類,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

  出土于西寧市城北區(qū)鮑家寨的這件銅鬲,高21.9厘米,口徑20厘米,腹徑11.7厘米,質(zhì)地為青銅,侈口,略束頸,鼓腹,三袋形錐狀足,口沿置對稱立耳。頸部飾弦紋,分檔處飾人字紋,紋飾簡潔,線條稀疏?s文化中青銅容器的出現(xiàn),說明這一時期銅器已經(jīng)采用合范鑄造方法,鑄造技術達到了能夠鑄造空心容器的水平。目前在青海發(fā)現(xiàn)的青銅時代銅制容器十分稀少,此件銅鬲是罕有的珍品,胎體較薄,體積較小,便于攜帶,其鑄造技術具有原始青銅器的特點,時代大概在商代晚期,是商文化影響到青海地區(qū)的實物見證。

作者 黃志成
編輯:趙婕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