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民族團結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幕后之“音”,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
——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典型事跡系列報道之十二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倪曉穎
發(fā)布時間:2024-11-14 15:48:57
編輯:孔令磊
配音工作現場。倪曉穎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翻譯,則是打開不同文化之門的“鑰匙”。

  為使少數民族群眾能夠看懂電影、看好電影,尤其是看懂科學教育影片,學習技術掌握技能,實現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fā)展,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0年青海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成立。

  以聲音為媒介,架起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除譯制藏語安多方言外,還承擔著為省內其他少數民族,如蒙古族、土族、撒拉族以及藏族康巴方言等譯制節(jié)目的任務。也正是從那時起,青海草原上有了說著藏語的經典影視劇人物的影像,在高山牧場中,藏族群眾感受到了影視劇這一新奇事物帶來的驚喜。

  歷經44年的探索、奮斗與積累,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已發(fā)展成為具有民族語影視譯制、民族語節(jié)目供片等綜合能力的專業(yè)機構,是全國11家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之一。中心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工作主線,扎實做好民族語影視譯制工作,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貢獻力量。

  千方百計 讓農牧民共享先進文化發(fā)展成果

  10月16日,記者走進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走近那些在幕后用聲音演繹人物故事的少數民族配音工作者。

  錄音棚里,錄音人員揚進措和配音演員萬瑪加正在錄制《海的盡頭是草原》,為劇中人物配音。“要對口型,控制語速,準確把握角色的感情……”萬瑪加說,配音受口型限制,對白詞漢譯藏時,譯文字數往往比原文長一些,這時就要靠配音演員的天賦,在配音時把握好語速快慢,同時要注意人物情感的表現。

  青海的民族語影視譯制事業(yè)始于1953年,當時組織16名藏族干部和學生赴長春電影制片廠譯制了故事片《金銀灘》,開創(chuàng)了我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的先河。1980年,成立了青海電影譯制廠(現更名為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初創(chuàng)時期,由于人員、技術、設備受限,電影制作質量不盡如人意。盡管如此,當時譯制的電影仍深受大家喜愛,農牧民群眾不畏風雨,翻山越嶺去看露天電影。

  “藏語影視譯制從膠片到模擬磁帶,逐步發(fā)展到現在的全數字化譯制階段,民族語影視譯制事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省民族語影視劇譯制中心副主任永巴說。

  初心如磐,奮楫篤行。如今,譯制中心年譯制量達到1300集,并為涵蓋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省區(qū)講藏語安多方言的200多萬藏族群眾提供文化服務。

  每一部優(yōu)秀影視譯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為讓涉藏地區(qū)農牧民群眾第一時間通過影視節(jié)目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我國在脫貧攻堅、生態(tài)文明、醫(yī)療保障、國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譯制劇組常常與時間賽跑,緊鑼密鼓地制定譯制計劃,翻譯、審稿、配音、錄音、混音等各環(huán)節(jié)、各崗位緊密配合,加班加點,努力為廣大群眾呈上質量上乘、藝術精湛的譯制片。

  “每個作品涉及的內容都是多樣化的,需要對作品的歷史背景、時代特色、人物外形與內心世界有深入理解,還要對各種各樣的新名詞、專門術語有正確的理解能力、掌控能力和駕馭技巧。”配音導演桑杰才讓說:“這還不是最難的,由于影片涉及面較廣,新名詞較多,為避免語言文字出現問題,在此期間還需創(chuàng)作新名詞,每一次譯制都是一次挑戰(zhàn)。”

  與時俱進 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譯制中心始終立足青海實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扎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品質化,讓農牧區(qū)群眾共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成果。”永巴說。

  為解決省臺、基層播出機構譯制節(jié)目片源問題,譯制中心向青海省內六州十九縣播出機構免費供片。同時,主動將供片范圍擴大至周邊涉藏地區(qū),積極與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阿壩縣廣播電視臺等溝通對接,免費提供譯制節(jié)目,讓更多群眾共享文化成果。

  多年來,譯制中心職工不辭辛苦,驅車數十萬公里,在國道、省道、簡易公路上,一個縣接一個縣地奔波,將滿含心血與深情的“節(jié)目”交給各地播出機構。如今,譯制中心已建立起網絡傳輸平臺,將一部部高清譯制影片及時送到基層播出機構,讓廣大農牧區(qū)群眾享受到高質量文化大餐。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向各臺點供片超過1.38萬集。

  不僅如此,譯制中心堅持用心用情講好紅色故事,高質量譯制完成電視劇《山海情》《跨過鴨綠江》《覺醒年代》,電影《金剛川》《古田軍號》《半條棉被》,宣講專題片《黨的二十大精神應知應會》(原創(chuàng))、紀錄片《人民的小康》,黨課《革命先驅—李大釗》,黨史《一顆子彈與一段傳奇》等多部不同題材精品節(jié)目。

  2024年,圍繞新中國成立75周年,推出“百集主旋律影視精品譯制”黨建品牌活動。譯制完成《望道》《林則徐》等優(yōu)秀影視節(jié)目,積極向涉藏地區(qū)群眾傳遞黨的聲音、宣講黨的政策、宣揚時代主旋律,如春風化雨般讓“五個認同”深入人心。

  在全體譯制人的共同奮斗和努力下,民族語影視譯制工作逐年邁上新臺階,年譯制量從100集增加到500集,2016年實施完成“安多藏語譯制中心”項目后,年譯制量翻倍增長到1300集。節(jié)目內容從電影、電視劇譯制,拓展到專題片、原創(chuàng)短視頻、公益廣告等;節(jié)目影像從標清發(fā)展到高清,節(jié)目音效也從2.1聲道發(fā)展到5.1聲道。

  截至目前,累計譯制各類影視節(jié)目近6萬部(集),先后完成“四大名著電視劇”“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百部優(yōu)秀科教片”“千部優(yōu)秀科普片”“文化資源共享節(jié)目”“全國黨員遠程教育課件”“少數民族語公益電影數字化譯制”等重點項目。2016年以來,譯制作品先后獲得全國性譯制獎項25個。

  黨建引領 畫好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譯制中心四樓黨建室有一面榮譽墻,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具有年代感的獎牌,那是1988年國務院頒發(fā)給譯制中心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兩側展示的譯制作品獲得“騰龍獎”“駿馬獎”等獎杯和獎狀,以及青海省“文學藝術獎”,四川阿壩州電視臺等供片對象贈送的錦旗……這些都見證著譯制中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作為傳播黨和政府聲音、堅守民族地區(qū)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推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譯制機構,始終堅持以“譯制”為橋梁、以“影視節(jié)目”為紐帶,讓中華優(yōu)秀文化在少數民族群眾中傳播、交流和交融。

  幾十年來,譯制中心始終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邊遠農牧區(qū)群眾服務的思想,創(chuàng)造了卓越業(yè)績,先后被授予“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民先進集體”“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qū)先進集體”等稱號。

  信念堅定顯擔當,實干擔責踐使命。2020年,譯制中心譯制了39部防疫宣傳片,制作了原創(chuàng)雙語動畫宣傳片、MV歌曲等,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2021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發(fā)生7.4級地震后,譯制中心為災區(qū)5所中小學送去了1000集藏語動畫片,使孩子們獲得了災后“六一”的特殊禮物。為積極配合開展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宣講工作,譯制中心完整準確譯制中央、省委一號文件精神,推動宣講工作沾泥土、接地氣,贏得了藏族群眾的好評……

  多年來,譯制中心堅持深入一線實地調研,創(chuàng)新譯制節(jié)目供給方式,積極解決基層播出機構的急難愁盼問題,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為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民族地區(qū)文化繁榮發(fā)展續(xù)寫輝煌篇章。

推薦閱讀
省政府與中國中車集團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
吳曉軍會見新華三集團總裁于英濤
【對口援青】蘇青協作:共繪高原健康延續(xù)性畫卷
青海省婦女兒童醫(yī)院:黨建引領“扶”起人生路
第34屆中國新聞獎 18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招聘總成績及體檢等事項通知
青海西寧:二十里鋪鎮(zhèn)蜜薯試驗田喜豐收
西寧開發(fā)區(qū)“騰籠換鳥”盤活3億元閑置資產
24H熱點
省直機關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學習觀摩活動舉辦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用心講好每一堂課——青...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五心服務”編織起民族...
青海:省直機關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
【西海論壇】把社區(qū)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的重要陣地
省直機關民族團結進步專題報告會舉辦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以改革精神推動民族團結...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幕后之“音”,繪就民族...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牧民之子,初心如磐促團...
熱點圖片
5個兒女4個姓,好媽媽用愛組成一個家
5個兒女4個姓,好媽...
加密優(yōu)化充電站點布局 省內高速公路服務區(qū)電力十足
加密優(yōu)化充電站點布...
賽場上的追風女孩
賽場上的追風女孩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西寧市市民中心五大服務專區(qū)再升級 駕駛人自助體檢5分鐘搞定 銀行柜臺可直接取現 配備專職幫辦代辦人員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秋行海南看發(fā)展】蘆花灣的美麗變身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
河南縣活畜交易集散中心牛氣十足
河南縣活畜交易集散...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儲能與西寧的一場雙向奔赴——“走進西寧看發(fā)展·一線故事”⑦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向“新”求“質”,開辟新材料產業(yè)新路徑
向“新”求“質”,...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幕后之“音”,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
——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典型事跡系列報道之十二

青海日報
2024-11-14 15:4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幕后之“音”,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
——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典型事跡系列報道之十二

青海日報
2024-11-14 03:4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幕后之“音”,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
——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典型事跡系列報道之十二

  • 2024-11-14 03:48:57
  • 來源:青海日報
配音工作現場。倪曉穎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翻譯,則是打開不同文化之門的“鑰匙”。

  為使少數民族群眾能夠看懂電影、看好電影,尤其是看懂科學教育影片,學習技術掌握技能,實現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fā)展,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0年青海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成立。

  以聲音為媒介,架起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除譯制藏語安多方言外,還承擔著為省內其他少數民族,如蒙古族、土族、撒拉族以及藏族康巴方言等譯制節(jié)目的任務。也正是從那時起,青海草原上有了說著藏語的經典影視劇人物的影像,在高山牧場中,藏族群眾感受到了影視劇這一新奇事物帶來的驚喜。

  歷經44年的探索、奮斗與積累,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已發(fā)展成為具有民族語影視譯制、民族語節(jié)目供片等綜合能力的專業(yè)機構,是全國11家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之一。中心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工作主線,扎實做好民族語影視譯制工作,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貢獻力量。

  千方百計 讓農牧民共享先進文化發(fā)展成果

  10月16日,記者走進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走近那些在幕后用聲音演繹人物故事的少數民族配音工作者。

  錄音棚里,錄音人員揚進措和配音演員萬瑪加正在錄制《海的盡頭是草原》,為劇中人物配音。“要對口型,控制語速,準確把握角色的感情……”萬瑪加說,配音受口型限制,對白詞漢譯藏時,譯文字數往往比原文長一些,這時就要靠配音演員的天賦,在配音時把握好語速快慢,同時要注意人物情感的表現。

  青海的民族語影視譯制事業(yè)始于1953年,當時組織16名藏族干部和學生赴長春電影制片廠譯制了故事片《金銀灘》,開創(chuàng)了我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的先河。1980年,成立了青海電影譯制廠(現更名為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初創(chuàng)時期,由于人員、技術、設備受限,電影制作質量不盡如人意。盡管如此,當時譯制的電影仍深受大家喜愛,農牧民群眾不畏風雨,翻山越嶺去看露天電影。

  “藏語影視譯制從膠片到模擬磁帶,逐步發(fā)展到現在的全數字化譯制階段,民族語影視譯制事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省民族語影視劇譯制中心副主任永巴說。

  初心如磐,奮楫篤行。如今,譯制中心年譯制量達到1300集,并為涵蓋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省區(qū)講藏語安多方言的200多萬藏族群眾提供文化服務。

  每一部優(yōu)秀影視譯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為讓涉藏地區(qū)農牧民群眾第一時間通過影視節(jié)目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我國在脫貧攻堅、生態(tài)文明、醫(yī)療保障、國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譯制劇組常常與時間賽跑,緊鑼密鼓地制定譯制計劃,翻譯、審稿、配音、錄音、混音等各環(huán)節(jié)、各崗位緊密配合,加班加點,努力為廣大群眾呈上質量上乘、藝術精湛的譯制片。

  “每個作品涉及的內容都是多樣化的,需要對作品的歷史背景、時代特色、人物外形與內心世界有深入理解,還要對各種各樣的新名詞、專門術語有正確的理解能力、掌控能力和駕馭技巧。”配音導演桑杰才讓說:“這還不是最難的,由于影片涉及面較廣,新名詞較多,為避免語言文字出現問題,在此期間還需創(chuàng)作新名詞,每一次譯制都是一次挑戰(zhàn)。”

  與時俱進 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譯制中心始終立足青海實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扎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品質化,讓農牧區(qū)群眾共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成果。”永巴說。

  為解決省臺、基層播出機構譯制節(jié)目片源問題,譯制中心向青海省內六州十九縣播出機構免費供片。同時,主動將供片范圍擴大至周邊涉藏地區(qū),積極與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阿壩縣廣播電視臺等溝通對接,免費提供譯制節(jié)目,讓更多群眾共享文化成果。

  多年來,譯制中心職工不辭辛苦,驅車數十萬公里,在國道、省道、簡易公路上,一個縣接一個縣地奔波,將滿含心血與深情的“節(jié)目”交給各地播出機構。如今,譯制中心已建立起網絡傳輸平臺,將一部部高清譯制影片及時送到基層播出機構,讓廣大農牧區(qū)群眾享受到高質量文化大餐。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向各臺點供片超過1.38萬集。

  不僅如此,譯制中心堅持用心用情講好紅色故事,高質量譯制完成電視劇《山海情》《跨過鴨綠江》《覺醒年代》,電影《金剛川》《古田軍號》《半條棉被》,宣講專題片《黨的二十大精神應知應會》(原創(chuàng))、紀錄片《人民的小康》,黨課《革命先驅—李大釗》,黨史《一顆子彈與一段傳奇》等多部不同題材精品節(jié)目。

  2024年,圍繞新中國成立75周年,推出“百集主旋律影視精品譯制”黨建品牌活動。譯制完成《望道》《林則徐》等優(yōu)秀影視節(jié)目,積極向涉藏地區(qū)群眾傳遞黨的聲音、宣講黨的政策、宣揚時代主旋律,如春風化雨般讓“五個認同”深入人心。

  在全體譯制人的共同奮斗和努力下,民族語影視譯制工作逐年邁上新臺階,年譯制量從100集增加到500集,2016年實施完成“安多藏語譯制中心”項目后,年譯制量翻倍增長到1300集。節(jié)目內容從電影、電視劇譯制,拓展到專題片、原創(chuàng)短視頻、公益廣告等;節(jié)目影像從標清發(fā)展到高清,節(jié)目音效也從2.1聲道發(fā)展到5.1聲道。

  截至目前,累計譯制各類影視節(jié)目近6萬部(集),先后完成“四大名著電視劇”“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百部優(yōu)秀科教片”“千部優(yōu)秀科普片”“文化資源共享節(jié)目”“全國黨員遠程教育課件”“少數民族語公益電影數字化譯制”等重點項目。2016年以來,譯制作品先后獲得全國性譯制獎項25個。

  黨建引領 畫好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譯制中心四樓黨建室有一面榮譽墻,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具有年代感的獎牌,那是1988年國務院頒發(fā)給譯制中心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兩側展示的譯制作品獲得“騰龍獎”“駿馬獎”等獎杯和獎狀,以及青海省“文學藝術獎”,四川阿壩州電視臺等供片對象贈送的錦旗……這些都見證著譯制中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作為傳播黨和政府聲音、堅守民族地區(qū)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推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譯制機構,始終堅持以“譯制”為橋梁、以“影視節(jié)目”為紐帶,讓中華優(yōu)秀文化在少數民族群眾中傳播、交流和交融。

  幾十年來,譯制中心始終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邊遠農牧區(qū)群眾服務的思想,創(chuàng)造了卓越業(yè)績,先后被授予“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民先進集體”“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qū)先進集體”等稱號。

  信念堅定顯擔當,實干擔責踐使命。2020年,譯制中心譯制了39部防疫宣傳片,制作了原創(chuàng)雙語動畫宣傳片、MV歌曲等,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2021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發(fā)生7.4級地震后,譯制中心為災區(qū)5所中小學送去了1000集藏語動畫片,使孩子們獲得了災后“六一”的特殊禮物。為積極配合開展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宣講工作,譯制中心完整準確譯制中央、省委一號文件精神,推動宣講工作沾泥土、接地氣,贏得了藏族群眾的好評……

  多年來,譯制中心堅持深入一線實地調研,創(chuàng)新譯制節(jié)目供給方式,積極解決基層播出機構的急難愁盼問題,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為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民族地區(qū)文化繁榮發(fā)展續(xù)寫輝煌篇章。

作者 倪曉穎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