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青海新聞
【文化中國行】班瑪紅軍溝,青海大地上的長征印記
——“尋跡青!毕盗袌蟮乐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李永波
發(fā)布時間:2024-07-16 07:18:15
編輯:何繼紅
班瑪紅軍溝景區(qū)內(nèi)的紅旗雕塑。李永波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紅軍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紅軍走了。”“天大地大果洛大,紅軍恩情更比果洛大。”這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流傳的兩首歌頌紅軍的民歌,樸實簡短的語言中流露出藏族群眾熱愛紅軍,向往紅軍的真摯感情。

  1936年7月,朱德、賀龍、劉伯承、李先念、任弼時等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3萬余中國工農(nóng)紅軍為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從四川甘孜出發(fā),北上陸續(xù)進入青海省班瑪縣唐搖溝,然后跨過多柯河東進至今天的四川省壤塘縣境內(nèi)。隨后,長征隊伍向西北方向挺進復入班瑪縣,途經(jīng)燈塔、班前、亞爾堂、江日堂四個鄉(xiāng),然后沿河北上歷經(jīng)王柔村、啞公寺等地籌糧、休整,最后出作木溝向四川阿壩出發(fā)。

  在紅軍隊伍駐扎班瑪?shù)亩潭?0多天里,為班瑪播下了革命火種,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紅色印跡,也留下了藏漢一家親和軍民魚水情。班瑪?shù)膹V大群眾為了表達對紅軍的懷念,將紅軍多次經(jīng)過、駐扎的子木達溝改稱為“紅軍溝”。

  6月23日,記者從班瑪縣城出發(fā),沿著瑪可河一路南下,來到位于班瑪縣亞爾堂鄉(xiāng)的紅軍溝景區(qū),景區(qū)坐落于茂密的瑪柯河原始森林中,群山環(huán)繞、林木繁茂,風景秀麗。景區(qū)內(nèi)有紅軍亭(紅軍標語)、紅軍橋、紅軍泉、紅軍寨、紅軍墓等紅色遺址遺跡。

游客正在紅軍溝紀念館內(nèi)觀看文物介紹。李永波 攝

  班瑪是紅軍長征經(jīng)過青海的地方,為了將這些紅色遺址遺跡更好地保存下來,完整呈現(xiàn)當年紅軍長征途經(jīng)班瑪?shù)臍v史,班瑪縣人民政府修建了班瑪紅軍紀念館。“班瑪縣紅軍溝紀念館于2017年8月1日正式開館,總建筑面積893平方米,共有三層展陳區(qū),一至二層為紅軍遺留物展陳區(qū),三層為‘紅軍長征到班瑪’油畫展示區(qū),紅軍溝是目前果洛州惟一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紅軍溝紀念館負責人郭小虎說。

  在一樓展區(qū),有一幅畫像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是廖承志在絨玉(今班瑪縣燈塔鄉(xiāng)一帶)為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傅鐘畫的素描肖像,畫像上標有‘1936年7月11日于絨玉’字樣,這成為紅軍長征經(jīng)過班瑪?shù)淖钣辛ψC據(jù)。”班瑪縣宣傳部副部長孫林指著透明屏中的畫像說。此外,紀念館內(nèi)陳列的多份電報,以及紅軍將士寫下的一本本長征日記也都記錄下了紅軍長征途經(jīng)班瑪?shù)墓适屡c行軍路線。

  在眾多紅軍戰(zhàn)士的日記中“籌糧”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在紅六軍政治部主任張子意的《長征日記》中有著關于紅軍籌糧的詳細記載。1936年7月14日至15日“籌糧無成績”,7月18日“十八師獲耕牛百頭,糧食千斤”。那么從籌糧無果到成功籌糧,其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這是由于紅軍初次進入青海,對于當?shù)氐牡乩砬闆r不熟悉,而且當?shù)厣贁?shù)民族群眾也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軍隊,兩者之間存在著軍民隔閡的問題,但紅軍嚴格遵守黨的廉潔紀律,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當?shù)厝罕姷男湃闻c愛戴,逐漸和當?shù)厝罕娦纬闪搜庀噙B的魚水之情。”班瑪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扎西當周對記者的疑問給出了答案。

紅軍溝紀念館內(nèi)陳列的銅鍋。李永波 攝

  走至紀念館二樓,有一口銹跡斑斑的銅鍋靜靜地矗立在展陳柜中,“別看它品相一般,這可是我們紀念館的鎮(zhèn)館之寶。”扎西當周笑著說,銅鍋是班瑪縣燈塔鄉(xiāng)班前村的求保老人無償捐贈的,當時求保老人的父親索多曾邀請一批紅軍戰(zhàn)士入住家中,他們互相學習,相處十分融洽,在離別時有一名紅軍軍官將自己一直背著的一口銅鍋贈予索多,索多十分感動,主動請纓為紅軍當向?qū)В瑢⒓t軍一直送到阿壩縣邊界。由此,這一口歷經(jīng)80余載的銅鍋成為了紅軍紀念館的“鎮(zhèn)館之寶”,同時也是“軍民魚水情,漢藏一家人”的最好見證。

  “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安慶宣”這段書寫在亞爾堂鄉(xiāng)子木達溝口石崖上的巨幅標語現(xiàn)今保存在1985年修建的“紅軍亭”內(nèi),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紅軍隊伍在班瑪駐扎期間,除了修整籌糧,補充軍需外,還利用在川康地區(qū)參軍的藏族戰(zhàn)士語言上的便利,向當?shù)夭刈迦罕娦麄髦袊伯a(chǎn)黨為拯救民族而北上反蔣抗日的方針,積極向群眾灌輸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由此‘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安慶宣’應運而生,將革命的火種播散在了班瑪大地。”扎西當周向記者介紹。

  談及對紅軍溝景區(qū)的保護與發(fā)展時,扎西當周說:“我們將在生態(tài)保護的基礎上,繼續(xù)夯實景區(qū)的軟硬件建設,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不斷挖掘和搜集有關紅軍途經(jīng)班瑪?shù)氖妨吓c證據(jù),以紅軍溝紀念館為核心打造紅色精神高地,讓長征精神深深植根于班瑪大地,用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薦閱讀
陳剛吳曉軍與國電投董事長劉明勝一行座談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屆六次全體會議召開
綠色算力閃耀第25屆青洽會
青海省西寧市第二屆電子競技公開賽激情開戰(zhàn)
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大"揭榜掛帥"項目招標公告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擬推薦人選公示
昆侖山下大城崛起——格爾木70年發(fā)展之路
西寧正式開啟營商環(huán)境4.0時代
24H熱點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多措并舉加強暑期校外培訓監(jiān)管
《青海省安全生產(chǎn)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2024年版...
青海建立藥品認定專家?guī)?完善藥品認定工作機制
青海多渠道拓寬脫貧群眾就業(yè)增收富民路
青;ㄍ翜匣疖囌具\送量持續(xù)提升 累計運輸旅客15萬...
西寧49名年輕干部赴省直單位開展體悟?qū)嵱?/td>
西部礦業(yè)上半年經(jīng)營業(yè)績創(chuàng)歷史最優(yōu) 上半年,實現(xiàn)營...
【西海論壇】大力弘揚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調(diào)研行】烏蘭:...
力爭到2025年,縣域就診率達到90%左右——青海緊密...
熱點圖片
西寧秀水路綠地公園越來越美
西寧秀水路綠地公園...
【聚焦第25屆青洽會】青洽會為各地客商提供大量商機
【聚焦第25屆青洽會...
大清項目余家隧道右線順利貫通
大清項目余家隧道右...
【開放合作 綠色發(fā)展·今日視點】讓高質(zhì)量發(fā)展更有特色更有成色
【開放合作 綠色發(fā)展...
【大美青!じ咴闱颉壳喑(lián)賽西寧賽區(qū)大通主場日活動 場內(nèi)嗨嗨嗨 場外買買買
【大美青!じ咴闱...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東錫”協(xié)作,書寫共同富裕時代答卷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在新疆舉行 青海代表團獲跑馬射箭團體三等獎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
【開放合作 綠色發(fā)展——2024青洽會特刊·展會聚焦】聚力“四地”建設 書寫“綠色答卷”
【開放合作 綠色發(fā)展...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班瑪紅軍溝,青海大地上的長征印記
——“尋跡青海”系列報道之五

青海日報
2024-07-16 07:1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班瑪紅軍溝,青海大地上的長征印記
——“尋跡青海”系列報道之五

青海日報
2024-07-16 07:1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班瑪紅軍溝,青海大地上的長征印記
——“尋跡青!毕盗袌蟮乐

  • 2024-07-16 07:18:15
  • 來源:青海日報
班瑪紅軍溝景區(qū)內(nèi)的紅旗雕塑。李永波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紅軍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紅軍走了。”“天大地大果洛大,紅軍恩情更比果洛大。”這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流傳的兩首歌頌紅軍的民歌,樸實簡短的語言中流露出藏族群眾熱愛紅軍,向往紅軍的真摯感情。

  1936年7月,朱德、賀龍、劉伯承、李先念、任弼時等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3萬余中國工農(nóng)紅軍為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從四川甘孜出發(fā),北上陸續(xù)進入青海省班瑪縣唐搖溝,然后跨過多柯河東進至今天的四川省壤塘縣境內(nèi)。隨后,長征隊伍向西北方向挺進復入班瑪縣,途經(jīng)燈塔、班前、亞爾堂、江日堂四個鄉(xiāng),然后沿河北上歷經(jīng)王柔村、啞公寺等地籌糧、休整,最后出作木溝向四川阿壩出發(fā)。

  在紅軍隊伍駐扎班瑪?shù)亩潭?0多天里,為班瑪播下了革命火種,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紅色印跡,也留下了藏漢一家親和軍民魚水情。班瑪?shù)膹V大群眾為了表達對紅軍的懷念,將紅軍多次經(jīng)過、駐扎的子木達溝改稱為“紅軍溝”。

  6月23日,記者從班瑪縣城出發(fā),沿著瑪可河一路南下,來到位于班瑪縣亞爾堂鄉(xiāng)的紅軍溝景區(qū),景區(qū)坐落于茂密的瑪柯河原始森林中,群山環(huán)繞、林木繁茂,風景秀麗。景區(qū)內(nèi)有紅軍亭(紅軍標語)、紅軍橋、紅軍泉、紅軍寨、紅軍墓等紅色遺址遺跡。

游客正在紅軍溝紀念館內(nèi)觀看文物介紹。李永波 攝

  班瑪是紅軍長征經(jīng)過青海的地方,為了將這些紅色遺址遺跡更好地保存下來,完整呈現(xiàn)當年紅軍長征途經(jīng)班瑪?shù)臍v史,班瑪縣人民政府修建了班瑪紅軍紀念館。“班瑪縣紅軍溝紀念館于2017年8月1日正式開館,總建筑面積893平方米,共有三層展陳區(qū),一至二層為紅軍遺留物展陳區(qū),三層為‘紅軍長征到班瑪’油畫展示區(qū),紅軍溝是目前果洛州惟一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紅軍溝紀念館負責人郭小虎說。

  在一樓展區(qū),有一幅畫像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是廖承志在絨玉(今班瑪縣燈塔鄉(xiāng)一帶)為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傅鐘畫的素描肖像,畫像上標有‘1936年7月11日于絨玉’字樣,這成為紅軍長征經(jīng)過班瑪?shù)淖钣辛ψC據(jù)。”班瑪縣宣傳部副部長孫林指著透明屏中的畫像說。此外,紀念館內(nèi)陳列的多份電報,以及紅軍將士寫下的一本本長征日記也都記錄下了紅軍長征途經(jīng)班瑪?shù)墓适屡c行軍路線。

  在眾多紅軍戰(zhàn)士的日記中“籌糧”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在紅六軍政治部主任張子意的《長征日記》中有著關于紅軍籌糧的詳細記載。1936年7月14日至15日“籌糧無成績”,7月18日“十八師獲耕牛百頭,糧食千斤”。那么從籌糧無果到成功籌糧,其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這是由于紅軍初次進入青海,對于當?shù)氐牡乩砬闆r不熟悉,而且當?shù)厣贁?shù)民族群眾也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軍隊,兩者之間存在著軍民隔閡的問題,但紅軍嚴格遵守黨的廉潔紀律,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當?shù)厝罕姷男湃闻c愛戴,逐漸和當?shù)厝罕娦纬闪搜庀噙B的魚水之情。”班瑪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扎西當周對記者的疑問給出了答案。

紅軍溝紀念館內(nèi)陳列的銅鍋。李永波 攝

  走至紀念館二樓,有一口銹跡斑斑的銅鍋靜靜地矗立在展陳柜中,“別看它品相一般,這可是我們紀念館的鎮(zhèn)館之寶。”扎西當周笑著說,銅鍋是班瑪縣燈塔鄉(xiāng)班前村的求保老人無償捐贈的,當時求保老人的父親索多曾邀請一批紅軍戰(zhàn)士入住家中,他們互相學習,相處十分融洽,在離別時有一名紅軍軍官將自己一直背著的一口銅鍋贈予索多,索多十分感動,主動請纓為紅軍當向?qū)В瑢⒓t軍一直送到阿壩縣邊界。由此,這一口歷經(jīng)80余載的銅鍋成為了紅軍紀念館的“鎮(zhèn)館之寶”,同時也是“軍民魚水情,漢藏一家人”的最好見證。

  “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安慶宣”這段書寫在亞爾堂鄉(xiāng)子木達溝口石崖上的巨幅標語現(xiàn)今保存在1985年修建的“紅軍亭”內(nèi),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紅軍隊伍在班瑪駐扎期間,除了修整籌糧,補充軍需外,還利用在川康地區(qū)參軍的藏族戰(zhàn)士語言上的便利,向當?shù)夭刈迦罕娦麄髦袊伯a(chǎn)黨為拯救民族而北上反蔣抗日的方針,積極向群眾灌輸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由此‘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安慶宣’應運而生,將革命的火種播散在了班瑪大地。”扎西當周向記者介紹。

  談及對紅軍溝景區(qū)的保護與發(fā)展時,扎西當周說:“我們將在生態(tài)保護的基礎上,繼續(xù)夯實景區(qū)的軟硬件建設,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不斷挖掘和搜集有關紅軍途經(jīng)班瑪?shù)氖妨吓c證據(jù),以紅軍溝紀念館為核心打造紅色精神高地,讓長征精神深深植根于班瑪大地,用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 李永波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